全部导航

上巳节 | 寻春直须三月三

农历三月初三,上巳节,

又到了这个草木有灵,

带有古老诗意的节日。


在中原地区,

自古就有“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,

人们在这一天纪念轩辕黄帝;

“文人雅集,曲水流觞”,

三月三,还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文的盛日;

而在壮族,三月三是“歌圩节”;

在畲族,三月三是“谷米节”

……



水的节日


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,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。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,后多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,也就是祓(fú)禊(xì)的日子。这一天人们去水边举行祭礼,洗濯去垢,求福去灾。所以,三月三的水边总是热闹极了。



“上巳节”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。


公元353年的上巳节,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,并写就《兰亭序》,此后“文人雅聚,曲水流觞”成为千古佳话。 



魏晋名流的聚会,少不了酒和诗。所谓“曲水流觞”,正是魏晋时期,皇室贵族、公卿大臣、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习俗。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,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,任其顺流漂下,停在谁面前,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,并赋诗一首,否则罚酒三杯。




上巳节的失落


上巳节曾经盛极一时,尤其许多诗作都诞生于此。唐代时,三月三已经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,内容除了祓禊之外,主要是春游踏青、临水宴饮。


宋朝以后,三月上巳风俗渐渐不见。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,平日养在深闺的少女都在这天出门,尽情享受春光之美。



1930年,民国政府曾下令废“上巳”之称。而三月三节,仍广泛传于民间。总的说来,三月三原为一个祓禊、祭祀、迎祥、雅集、“会男女”、求偶、求子等带有些许宗教色彩的节日,后来则逐渐演变为宴饮、娱乐、踏青、春游等活动的节日。谚曰:“寻春直须三月三。”


时至今日,也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保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气了。


各民族的三月三


农历三月初三,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。黎族三月三节、畲族三月三、布依族三月三、壮族三月三、报京三月三等都相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
壮族:歌声里的情人节

三月三,广西壮族有“歌圩节”“歌仙节”,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。人们赶歌圩、搭歌棚、办歌会,青年男女对歌、碰蛋、抛绣球、谈情说爱,嬉戏娱乐,终日歌声不断,成为今之“歌节”。




布依族:向善感恩的地蚕会节

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布依族同胞,用跳糠包舞的形式,欢庆三月三。这一天在布依语中称“向善”,是布依族人缅怀先祖、感恩自然、交流情感的传统节日,除祭祀之外,撒渔网祈丰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。




畲族:缅怀祖先的谷米节

畲族的三月三是谷米节,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,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。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,茁壮成长。是日,家家染乌饭祭祀祖先。




侗族:花炮节

三月三,广西三江侗族有“花炮节”。花炮三响,象征团结、幸福、吉祥。花炮鸣放升空后,各村寨芦笙队、狮子队争抢花炮圈,夺得者获优胜。还要举行文体活动,唱侗戏、赛芦笙、射箭斗鸟。附近的苗、瑶、壮、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加。




瑶族:干巴节

三月三,云南瑶族有“干巴节”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,集体宴饮,共祝丰收,唱歌跳舞,欢度节日。




三月三吃什么


“三月三,荠菜赛仙丹。”


南方很多地区在三月三这天,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:将新鲜荠菜洗净捆扎成一小束,放入鸡蛋、红枣,再配两三片生姜,煮上一大锅,据说食之既可交发财运,还能防治头痛头昏病。



黄冈人在三月三吃芥菜粑,据说是一千多年前禅宗四祖道信教人们防治春瘟的办法。


将芥菜切碎,与粘米磨成的米粉混合起来,反复揉搓做成小团,再根据口味喜好加上肉、粉丝、酱干等做馅料,蒸熟之后清香满溢。



每年三月三,罗平的布依族们都会吃传统的五色花饭。


他们将紫香花、杨咪咪花、红饭草、“枫香叶”四种植物捣碎,提取出紫、黄、红、黑四种颜色的天然植物染料,用以给白色上等糯米染色。之后将五色糯米混蒸熟透,加入蜂蜜白糖制成五彩花饭,互祝长命百岁,同庆五谷丰登。






受疫情影响,今年的三月三,也许我们还不能聚集欢庆,但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线上云过节。


春天是对生命感知最强烈的季节,三月三是一场中国人的狂欢,这天人们庆贺的其实是生命本身,感谢生命的代代相传,凝结了对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期盼。


它也提醒着我们,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,春光年年岁岁都在身边。


0个回复

发布

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  
在线聊天

好友列表